現場急救知識
現場急救知識
現場救護中的急救止血
現場救護中急救止血的主要目的是為防止傷病員受傷后因出血過多引起的出血性休克,從而失去了醫治生命的機會,帶來不應有的死亡?,F場急救止血是針對動脈出血而言。靜脈出血因壓力小,在受傷后多數能夠自行止血。區別動脈與靜脈出血的方法是:動脈出血呈鮮紅色,噴射狀。靜脈出血呈暗紅色,緩慢流動狀。毛細血管出血呈創面滲出狀。現場救護如遇到四肢、頭面部較輕的不太嚴重的單一性創口,可以用手指直接壓迫創口到暫時性的止血。然后再進行加壓包扎止血。
一、指壓動脈止血法
動脈大出血的救護,應立即用手指壓迫止血。壓迫點應在傷口近心端,并將血管壓向骨頭一側,再配合使用其他的急救止血方法。根據人體血管走向,常用手指壓迫止血法有以下幾種:
l、頭面部:在傷側下頜角約半寸的凹處用拇指按壓面動脈。
2、頭頂前半部:在傷側耳屏前1.5cm處用大拇指壓顳淺動脈。
3、后頭部:在耳后乳突與枕后粗隆之間用拇指壓迫枕動脈。
4、頸部:用拇指或四肢將頸總動脈壓向頸椎而止血。一般不常用此方法,以防止因頸部血管受壓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尤其嚴禁在雙側頸部同時使用,以防止腦缺氧。
5、上肢:在腋窩內用四指壓迫腋動脈。自救時可選用形狀如乒乓球大小的圓形物體夾在腋下,可壓迫腋動脈后起止血或減緩出血作用,延長生命。
6、手掌手背:在掌側腕部兩旁用雙手拇指分別壓迫尺、橈動脈止血。
7、手指、腳趾:用手指壓迫手指、腳趾兩側動脈。
8、下肢:在傷側腹股溝處用手掌或拇指壓迫股動脈。
9、小腿:在膝關節背后腘窩處用拇指壓迫腘動脈。
10、足部:在傷側足部近心端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足背動脈和脛后動脈。
二、加壓包扎止血法
用無菌紗布壓住創口(也可用衛生巾代替),然后在外面用繃帶或三角巾緊緊包扎。這種方法簡便,除大動脈出血外,一般出血都可采用。
三、止血帶止血法
傷病員傷情重,特別是四肢較大的動脈破裂出血或因指壓止血法止不住者,或運送傷病員時,為搶救生命可以使用止血帶止血。用止血帶止血能使創口遠心端的肢體供血發生障礙,組織壞死,造成截肢等危險。如不到萬不得已,盡量少用此方法止血。
四、屈肢壓迫止血法
利用肢體關節的屈曲壓迫血管達到止血。主要用于上肢前臂和下肢小腿的出血。方法是在肘窩或腘窩內先放棉墊,然后將肘關節或膝關節屈曲,并把上臂與前臂,小腿與大腿用繃帶扎起來。屈肢壓迫止血法只用于肢體有損傷出血而無骨折的情況。
現場急救包扎
現場急救包扎主要為了減輕開放性傷口的疼痛及再度污染,止住出血和減少傷病員因外界因素再次負傷。同時也使移位的組織如骨折、脫臼等獲得及早包扎和固定。一般可用無菌的急救包或者用三角巾、繃帶卷等。但應注意如下事項:
1、傷口外如有衣褲蓋住不便于包扎時,可沿衣褲縫處用剪刀等剪開或者用力沿衣褲縫撕開。視傷口大小,暴露足夠包扎傷口的范圍為限。
2、包扎傷口不能太緊而影響血液循環,也不能太松而達不到包扎止血目的。使用止血帶止血也不能太松、不能太緊,以摸不到脈搏為宜。太松起不到止血作用,太緊會損傷肌肉和神經組織。
3、出現休克或出血嚴重的傷病員,應優先處理,同時要注意觀察傷病員的心跳、呼吸等全身狀況。
4、包扎操作時,動作應輕、快、牢,盡量減少對傷者的翻動。
現場急救搬運
危重傷、病者經現場急救后,下一步則是抓緊時間,做好準備,盡快安全穩妥地將傷、病者送往醫院或急救中心。
1、徒手搬運方法有:攙扶法、抱持法、背負法、椅托法、拉車式搬運法等。但要提醒的是,對頸椎、腰椎損傷患者不可隨意搬動,需穩妥固定后采用多人搬運法,即三名以上搶救者并排將傷病者抱起齊步前進或一起將傷者抬起放入擔架。以免損傷神經,造成嚴重后果。
2、器械搬運法:常用器械有帆布擔架、繩索擔架和被服擔架。應先將傷、病者平穩輕巧地移上擔架,其頭部向后,足部向前,以便觀察,抬擔架的前后兩人步調要小而穩、一致,上樓上臺階等向高處抬時,前面的人要放低,后面的人要抬高,下樓、下臺階時則相反,使傷、病者保持在水平狀態。
必須指出,任何搬運法都不如“120”急救中心或醫院的專用急救車轉運得快。因此,在采取緊急救護的同時,必須爭分奪秒以最快速度撥叫“120”急救中心,說明情況請求救援。
現場初級心肺復蘇
心臟驟停的一般規律是:15秒意識喪失,30秒呼吸停止,60秒瞳孔散大固定,大小便失禁,4-6分鐘后腦組織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如能在4分鐘內開始現場復蘇,在8分鐘內做進一步處理,則成活率最高。所以現場心肺復蘇開始得越早越好。必須看到,對傷、病者出現的心臟呼吸驟停的緊急救護,絕大多數是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各種場所。無論誰發現傷、病者心臟驟停,應立即撥打“120”等急救系統求救,以便及時得到最有效的搶救和治療。但救護車最快也要十分鐘以上,這對于患者來說,也是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也是生死的黃金時間。如在場的人學習過或熟悉一些初級的心肺復蘇技術,或許就立即能起到拯救生命的作用。
現場初級心肺復蘇的操作程序有:開放氣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環、除顫。
先將傷、病者仰臥在比較堅實的平面上,可采用頭低腳高位,以保證大腦血液供應。開通氣道的具體操作是:把右手掌放在其前額向下壓,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頜處,使下頜骨向上抬動,頭部向后仰。開放氣道后有助于傷、病者自主呼吸,也便于心肺復蘇時口對口呼吸。如果傷、病者口內有嘔吐物或異物,應把頭側過來予以清除,保持呼吸道暢通。操作時,動作要輕,用力過猛可能損傷頸椎,發現其口腔內有活動義齒,要取下,以免堵塞氣道。
然后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吹氣時用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使之不漏氣,然后用雙唇密封其嘴外部,形成不透氣的密閉狀態。搶救者先用力吹氣兩次,每次吹氣停止后,搶救者頭稍側轉,立即放開其鼻孔,讓氣從其肺部排出后,再按前法繼續吹氣,有效的人工呼吸應看到患者胸部有起伏;每次吹氣應持續2秒以上,以確保呼吸時胸廓起伏。應注意吹氣時,氣量頻率要均勻,以每分鐘10-12次,每次800-1200毫升比較適宜,氣量過大或氣流過快,容易使空氣進入胃部。
心臟一停止跳動,血液循環也往往隨之停止。采取胸外心臟按壓的方法,可以增加胸內壓,產生血流或者直接壓迫心臟,隨著人工呼吸,使血液流向肺部,攜氧到腦和其他生命重要器官,目的是暫時幫助心臟工作,使血液循環和供氧繼續進行,以維持生命。胸外心臟按壓頻率,以每分鐘100次左右為宜,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之比為30:2,胸外心臟按壓時可以與口對口人工呼吸一起進行。
對付突發的意外事故的關鍵,是我們平時注重學會和掌握一些急救知識,對家人、同事、鄰居等都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從而為挽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急救培訓 |